11月29日,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获悉,该院与解放军303医院通过二十年联合攻关协作,共同完成的“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β-地中海贫血与调控珠蛋白mRNA表达分子机制研究”,通过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研究起点高、原创性强,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在β-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β-地贫)中医药治疗领域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我国是地中海贫血高发国,南方各省发病率较高。广西β-地贫的发病率5%。β-地贫是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属单基因遗传病,重型预后极差,多数少年夭折,活下来的仅能靠输血维持。对已出生的地贫患儿的治疗及提高其生存质量是世界医学尚未解决的难题。
益髓生血颗粒是根据中医“肾藏精生髓,精血同源”理论,采用补肾益髓法选用山茱萸、何首乌为君药,配以熟地黄、补骨脂、黄芪、鳖甲等药制成。据主持此项研究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吴志奎教授介绍,以往国内外对β-地贫临床治疗多为少数案例报道,对已出生的β-地贫患儿治疗和改善其生存质量,均缺乏系统治疗和防治措施。课题组的工作人员18次深入广西高发区,进行了11批临床验证,累积治疗β-地贫患者156例。在高发区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并对患儿服安慰剂后再给益髓生血颗粒治疗,进行患儿自身对照的比较研究,如此大样本的临床病例和规范研究,在国内外β-地贫临床研究中均属首次。按照西医疗效标准要求,疗效性指标Hb、RBC、Ret、HbF上升为有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安慰剂组有效率为10%,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课题组还在分子机制研究中,进一步明确了中药治疗β-地贫的疗效特点和作用环节。研究人员证实了以益髓生血为法则组方的益髓生血颗粒,可调控造血刺激因子表达,干预SCF-GM-CSF-EPO轴的生理功能,促进有效红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和维持骨髓早期造血细胞正常结构与生理形态,从结构与功能相关研究,验证了SCF-GM-CSF-EPO轴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生理功能,是肾生髓、髓生血物质基础的客观性。
吴志奎认为,此项研究是对中医药治疗单基因疾病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其调控功能基因表达是中药治疗β-地贫显著特点之一。吴志奎介绍说,研究发现,中药可显著改变β-珠蛋白基因簇位点调控区(β-LCR)高敏位点HS2的DNA与核蛋白相互作用;明显提高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因子——红系特异反式作用因子的表达;显著改变功能基因表达,下调铁蛋白基因表达,促进铁的代谢,缓解因红细胞破坏所致体内铁的蓄积;可激活γ-基因,促进γ-珠蛋白基因转录以及促进SCF-GM-CSF-EPO轴的造血刺激因子表达;可维持骨髓早期造血细胞正常结构与生理等。研究结果使已领先的中药治疗β-地贫从理论到实践达到了新的水平,也使该理论的现代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